当前位置:
《乡土重建》:乡村学子的今夕昨夕
来源:中乡网 | 作者:佚名 | 发布时间: 2020-05-18 | 533 次浏览 | 分享到: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费孝通先生对刚开始工业化建设的中国农村进行观察。先生既看到农村的衰败的现象,也指出了原因。其中有一篇是关于农村学子进城完成学业后无法回到乡下建设家乡的论述,至今仍颇为值得深思。下面为节选。


《乡土重建》——《损蚀冲洗下的乡土·回不了家的乡村子弟》:

“乡土培植出来的人已不复为乡土所用,这是目前很清楚的现象。今年暑假很多毕业生找不到职业,在一次“欢送会”里很不欢地谈到了这青年失业问题。有一位老师劝这些青年回乡去,在原则上是能说服他们的,但是他们几乎一致地说:“我们已经回不了家了。”结果我还没有知道有哪个回了去的,他们依旧挤在人浮于事的都市里,甚至有靠朋友接济过日子的。

他们“已经回不了家”是不愿,也是不能。在没有离乡之前,好像有一种力量在推他们出来,他们的父兄也为他们想尽办法实现离乡的梦,有的甚至为此卖了产业,借了债。大学毕业了,他们却发现这几年的离乡生活已把他们和乡土的联系割断了。在学校里,即使什么学问和技术都没有学得,可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却必然会起重要的变化,足够使他自己觉得已异于乡下人,而无法再和充满着土气的人为伍了。言语无味,面目可憎。即使肯屈就乡里,在别人看来也已非昔比,刮目相视,结果不免到家里都成了个客人,无法住下去了——这是从个人的感觉上所发生的隔膜。

如果有大学生真的回乡了,他向哪里去找可以应用他在大学里所学得的那一套知识的职业呢?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可以,大才无法小用也可以,事实上,大学并不是为乡土社区造人才的。现在的教育是传授新知识的,所谓新知识,其实就是从西洋来的知识。这本来是可以的,知识不应分国籍,我们目前正应当赶快现代化,要现代化就得输入西洋文化。乡间的传统正待改良。新知识正是改良的方案。但是一个乡间出来的学生学得了一些新知识,却找不到一条桥可以把这套知识应用到乡间去;如果这条桥不能造就,现代的教育,从乡土社会论,是悬空了的,不切实的。乡间把子弟送了出来受教育,结果连人都收不回。”


先生所描述的现象与现今没有很大的可比性了。

首先,现在农村在交通上得到了极大地改善,互联网也走进了乡村各个角落。使得农村基本生活与城市之间不再是天堑鸿沟了,甚至可以说一些地方的农村优于城市生活了。近些年来市民下乡开展立体化乡村百业建设,就是一种返乡创业的的热潮。

第二是近些年国家制定了乡村振兴战略,连续出台了扶持大学生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吸引了一些大学生回乡。今年,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在城市打拼客观不能的情况下,可能更多大学生会回到农村创业,甚至城市学子主动下乡创业。

第三是传统依靠读书跳出农门观点的转变。当时人们认为,二十二三岁的年纪,光是读书就花了十六七年,所学的几乎都是为了不做农民的知识和技能,然而毕业就回乡做农活,学子自己未能衣锦还乡不说,还与父母送子读书的希望南辕北辙,父母情何以堪?而现在,很多地方以是农村人,在村里面有几亩地为荣。

希望乡村的各项基础建设更加完备,农村学子在城市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在家乡放出光彩。也希望,各种资源更加丰富,吸引更多市民去参与乡村建设。


注明:版权归属为本网,如转载须说明来源。


特别申明:本大数据库收录的传承人仅代表他本人从事这个领域的文化或技艺的传承,是一种荣誉,而不代表其技艺水平的高低,经营是否合法,以上内容资料均由申报人提供和真实性的确认,一切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