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闽南文化守护者—李竹深 著书千万字 守护乡土情
来源:中乡网 | 作者:佚名 | 发布时间: 2020-05-18 | 640 次浏览 | 分享到:


李竹深的工作室,举目皆书。这一本本书承载着李竹深刻苦、严谨的学者精神,更饱含着他对传统文化、对家乡、对闽南方言的热爱之情。



匠心——手写几十部著作

从1997年至今,李竹深已经先后出版了《漳州诗存·唐宋卷》《二焉文稿》等十余部书,可谓著作等身。在这一串长长的书单中,最为人关注的是《校释》一书。

《校释》共有13册,记者看到,李竹深对1.2万多个闽南方言的用字,在读音和字义的溯源上做了详尽的注释。每一个方言用字都引证了传统文献的诗文,字字句句都印证着他的用心,也流露着他对闽南方言的喜爱。



闽南方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李竹深从先秦古籍中加以援例引证,措辞严谨:“闽南话确实保留了很多中古音,但同时还保留很多上古音。”李竹深说他做的这项工作有两个目的:一要可教,使闽南方言广为传播;二要可学,使方言区域外的人都可以学。假如大量使用同音字,就无法教也不可学,无助于闽南方言的传播。正确解读和使用上古汉语里的死字或生僻字,能极大提升闽南文化古老而深奥的内涵。“希望古籍里的闽南方言能够重新‘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

李竹深手稿




决定编著这本书后,李竹深果断辞去手中的几份工作,一心一意扑在书案上。在长达3年多的时间里,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0个小时。李竹深给自己定了计划,每天至少要完成3-4千字。三百多万字的著作,李竹深全靠手写。他说,一根笔芯大概写20页纸就用尽。三年多,几百根空笔芯见证了作品的诞生。李竹深说,起初他打算将书控制在50万字之内,真正开始写就大大突破这个限制了。一稿就400万字,一气呵成,“这是检查我的记忆”。最后定稿就控制在约300万字。一共经过了四稿,每一稿的稿纸重量就达20斤。

痴心——抢救保护漳州古籍
在李竹深看来,研究闽南方言小有所成算是一个意外的惊喜。他自小喜欢古典文学,后来偏重于古典诗词。在研学中,他发现闽南方言和古语一脉相承,很多闽南方言都是从古语中演变而来。像闽南话语中的“长君之恶”,意思是偏袒子女,为子女错事打掩护,这个词就出自《孟子·告子下》:“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这是两三千年前的古人说过的话,让人对闽南方言产生亲切感和自豪感。”

“漳州古籍很丰富,但一直以来都缺乏整理,比如说,张燮的《霏云居集》《续集》《群玉楼案》,从张燮生前整理好了后就‘失传’近400年。如果我们这一代不整理,以后就真的找不着了,实在太可惜了。”于是,在市政府相关部门支持下,李竹深等人用了2年多时间整理点校,汇成《张燮集》,交由中华书局出版。记者还了解到,2015年以来,李竹深又整理好明代蒋孟育《恬庵遗稿》等五六部书。在他看来,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自己的时间精力有限,最重要是先将古籍整理好,这才是对漳州文化的一种保护。


整理古籍很不容易,整天对着千方百计搜罗到的古籍影印本,连标点也没有,要断句、辨字,然后整理成书。李竹深却说,这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在工作中享受快乐。他的座右铭是‘学以致乐(yao)、学以致乐(le)’。“这已经是我的一种习惯了。只要一有时间,我就会去做。只要还有时间,我就会坚持做。”

漳州八宝印泥厂厂长杨锡伟多年来被李竹深的治学精神所感动。李竹深退休后,杨锡伟特意邀请这位昔日的同事继续“坐镇”八宝印泥厂。“我们都把李老师当做‘第九宝’呢!他是我们单位的‘财富’和骄傲。李老师每周都会给厂里的年轻人授课。只要年轻人肯学,李老师都很乐意教。”

初心——守护漳州乡土情

李竹深是个老漳州人,小时候住在漳州古城。受父亲影响,李竹深从小接触古文,而直接将他引上研学传统文化之路的却是一群“老先生”。

“那些老先生啊,都是很有才华的!”回忆往事,李竹深不禁感慨。那时家对面是一间当地颇有名气的字画裱褙店“锦文斋”,每天下午,漳州很多老一辈文人学者都会聚集于此,评点古字画,谈论诗词歌赋等。“从小耳濡目染,影响颇深。”李竹深还说,他那时勤学好问,经常主动烧水冲茶,老先生也很喜欢他,不吝教学。在古城此起彼伏的闽南语乡音中,年幼的李竹深在乡土情怀中浸润成长,渐渐根植了文化自觉。七十几年后,李竹深也成为了他念念不忘的当年的那种“老先生”。


“我每一次去找李老师,他都是在看书、写字。”谈到恩师李竹深,杨煜说,李老师潜心研究,守护闽南文化,对工作极其负责,这一切都是出于热爱。受其影响,大学毕业后她毅然选择回到漳州,学习制作八宝印泥,继承并弘扬漳州传统特色文化。

几十年如一日,李竹深研学传统文化孜孜不倦,抢救保护闽南文化不遗余力。他动情地说道:“自己作为一个闽南人,尽自己的力量去保护闽南文化,做的事能够对得起自己,至于别人怎么看待是别人的事情了。我‘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注明:版权归属为本网,如转载须说明来源。


特别申明:本大数据库收录的传承人仅代表他本人从事这个领域的文化或技艺的传承,是一种荣誉,而不代表其技艺水平的高低,经营是否合法,以上内容资料均由申报人提供和真实性的确认,一切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