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承·人才智库】编号[ZXW00419]明立功•类别•中医药•河南省
来源:中传网
|
作者:程小艳
|
发布时间: 2020-10-10
|
2008 次浏览
|
分享到:
姓名:明立功
性别:男
籍贯:河南省滑县
单位:滑县新区医院
出生:1970年4月
工作地址:河南省滑县新区医院
类别:中医药
成果:黄塔膏药
简介:明立功,出生于1970年4月,河南省滑县人,本科学历,中共党员,黄塔膏药传承人,现任滑县新区医院副院长兼骨科主任,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保膝学组委员,河南省肢体康复专业保膝学组、河南省中西医结合骨微创学会、河南省中医骨伤病康复分会、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手外显微外科等学会常务委员,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编委,实用手外科杂志编委,中华医学会会员。
明立功1993年参加工作,1994年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学习膝关节外科新进展,1996无锡手外科医院学习,1999年广西桂林参加全国矫形外科新进展学术研讨会并被选为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特邀通讯员,2003年厦门参加全国骨与关节损伤专题研讨会,同时被评为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第三届编辑委员会委员,2010年在沈阳召开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被评为实用手外科杂志青年编委,2012年荣获中医药骨科功勋奖,同年12月荣获滑县科技创新发明二等奖,2015年北大医学部参加125期EMBA学习班,2016年北京清华进行县域高级管理学习班,2017年赴台湾长庚医院及彰化基督教医院进行考察学习,2018年新加坡国际管理学院的高级管理课程培训,2019年再次参加北京单髁学习班。
明立功擅长四肢创伤、颈肩腰腿疼、周围神经卡压及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保膝治疗的推广和宣教,其制作的黄塔膏药能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接骨续筋,祛风散寒,贴上此膏药,似有虫爬感,隐隐透痒,自感舒服,随能止疼,骨伤患者一般不超过两个月,大多数患者只需手法复位后,贴上膏药,即可痊愈,深得骨伤患者的青睐和欢迎!他被评为河南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安阳市五一劳动奖章及劳动模范、滑县优秀共产党员及优秀科技创新人才、滑县县管专家、滑县技术带头人、滑县大工匠等称号,且享受政府津贴。
传承渊源:
“黄塔膏药”起源并传承发展于滑县半坡店乡的黄塔村的滑县骨科医院。医院地处的位置于中原腹地,历史上就是尚坞要冲,商贾云集,经济繁荣,能人辈出。位距县城东南30公里处,是半坡店乡政府驻地,道牛公路(道口—牛屯)贯穿南北,交通十分便利。所以,从古至今都为“黄塔膏药”的传承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地理、人文环境。
“黄塔膏药”在历史上就有较大影响,其辐射豫北、晋东、冀南、鲁西的广大地区,现今更是全国众多骨伤患者非常欢迎的良药。
“黄塔膏药”因起源并传承于黄塔村而得名(实为明氏先人创造并传承的“明氏接骨膏”“富有膏药”)。据《滑县志》载述;明英宗年间(1436—1443年),皇帝英宗之女(皇姑),路过此地,身患重病而亡。为了纪念她,于明正统九年二月(1444年),修建一塔,并在塔前建一寺院取名“皇姑寺塔”,后人传称“黄塔”, 也称“黄塔寺村”。
“黄塔膏药”源于清顺治年间(1638年—1661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根据《滑县志》记载和明氏传人讲述:清顺治年间,明氏先人明时通,自幼聪明好学,为人正直,和睦乡里,青年时代就对医学颇感兴趣,尤其擅长推、拿、按摩,对中医经络、脉穴略知一二。当时村中有一老者,即通文墨,又懂中医医学,但是无妻无后,晚年非常艰辛贫寒,明时通便主动照顾,使其安度晚年。老人临终前,将自己多年摸索出的一个接骨续筋的经验配方传给了他。明时通依方采摘药草,研制药粉、药膏、接骨治病,生活也富裕起来,逐渐成为当地富户。但是,他不满现状,而是在初步掌握医技的基础上,四海拜师,八方求教,足迹遍布黄河两岸、大江南北,大量搜集民间土单验方,刻苦钻研,反复试验,在自己和儿子身上用药,观察疗效。通过多年不懈的艰苦努力,终于探索出一套用膏药接骨续筋的独特医治手法。“明氏接骨膏”即“黄塔膏药”也随之问世,并使名气大振。后在家乡黄塔村开设药房,卖药治病,事业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并将此医技逐代传承,后人始终遵循祖训:“传南不传女,传长不传次”的单一传承方式。唯有第九代传人明永仁(民国二十年,即1931年)打破祖规,将其传于三个儿子(明全秀、明全富、明全有)。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治形势困扰,“黄塔膏药”也无大的起色,文化大革命期间更是深眠无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这一古老珍贵的医术发展带来了生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黄塔膏药”配方更为科学,治疗手法更为高明,医疗效果更为神奇。当时诊所前每天车水马龙,求医者络绎不绝,治愈率基本达100%,患者赠送锦旗、匾额不计其数。在豫北乃至全国都有较大影响,被群众视为治疗骨折损伤的奇特良药,该膏药1992年荣获河南省中医药科学科技进步二等奖。安阳日报、新乡晚报等多家媒体先后普予以多次报道。
“黄塔膏药”历经300多年和多代医人不懈努力,由一简单偏方逐渐成为治疗“接骨续筋”的“神膏”。药物组成主要有:乳香、没药、龙骨、象皮、土元、人发、全艾、冰片、麝香、血竭、黄丹、透骨草、白椿根皮、麻油(香油)等二十余味中草药材。药物配比是非常科学严谨的,根据不同药物疗效,将不同药材严格按照比例配兑。浸泡后的药材用麻油炸、熬,火候先武后文(即先大火,后小火),药物炸熬到一定程度(焦黄)将其滤出,加入黄丹,慢慢熬制,并不停搅拌,一般2—3个小时即可,熄火冷却后,即成黑润而有光泽,捏之不粘而有力的药膏。药膏熬制后存放在铁锅中备用,根据不同的患者,贴敷使用。
主要功能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接骨续筋,祛风散寒。主治:骨折、伤筋。贴上此膏药,似有虫爬感,隐隐透痒,自感舒服,随能止疼,骨伤患者一般不超过两个月,大多数患者只需手法复位后,贴上膏药,一月左右即可痊愈。深得骨伤患者的青睐和欢迎,被称为接骨“神药”。
“黄塔膏药”的制作过程,纯为医人丰富的经验,恰到好处的掌握,通过手工“熬”“搅”而成,器具相对简陋。制品为黑润光亮、捏之不粘而有力的固定药膏。该“膏药”选材讲究认真,配比科学严谨,炸、熬恰到好处,火候要求严格,搅拌掌握准确,色泽黑润光亮,捏之不粘有力。所以,“黄塔膏药”更具有科学、严谨性特征。
荣誉获得:
1999年广西桂林参加全国矫形外科新进展学术研讨会并被选为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特邀通讯员。
2003年厦门参加全国骨与关节损伤专题研讨会,同时被评为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第三届编辑委员会委员。
2010年在沈阳召开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被评为实用手外科杂志青年编委。
2012年荣获中医药骨科功勋奖,同年12月荣获滑县科技创新发明二等奖。
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文章130篇,实用新型专利14项,河南省中医药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市级成果2项。
2008年9月,“黄塔膏药”被列入安阳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09年9月,“黄塔膏药”被列入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9年,被评为“中华老字号”。
2020年,被评为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
入库时间:2020年10月10日
工作图片:
注明:版权归属为本网,如转载须说明来源。